“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讲坛”之青年博士论坛第三讲

2018-12-06| 发布者:

2018年12月5日,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一届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讲坛”之博士论坛第三讲顺利开讲。本次论坛邀请到我院硕士生导师、副教授李馨宇博士,本次论坛由学院副院长周军教授主持,学院近60余名研究生参加了本次论坛。

李馨宇博士给我们带来题为《从文本到现实——<德意志意识形态>解读》的学术报告,她结合自身的思考和主要研究成果,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文本解读,并总结如何联系实际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首先,李馨宇博士通过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详细地分析了十九世纪中期资本主义的发展状况,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她强调,《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第二部著作,是他们对当时的在德国占主流地位的意识形态的批判,而不是对一般的普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其次,她详尽阐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核心思想。《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的一部巨著。其核心思想包括:人类的物质生产是整个历史发展的出发点;人们在生产中结成的物质关系是整个社会历史的基础,它决定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矛盾的形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历史的每一阶段发展和特殊的性质;一定的生产力和积极参与反抗旧社会活动的革命群众是社会革命的物质因素。之后,她对《费尔巴哈》章进行详细解读,其主要思想可概括成七个方面:第一,“生活决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第二,“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起始概念;第三,以“历史的自然”取代“抽象的物质自然”,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体论原则;第四,以“交往形式”概念揭示生产力是生产关系乃至一切其他的社会关系的感性本源;第五,私有制是自发分工的产物,它是一部分人使用和支配另一部分人的劳动的权力;第六,共产主义是现代历史运动本身的实践趋向;第七,历史唯物主义扬弃传统哲学,代之以“实证的”历史科学。最后,她指导同学们在学习《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应主要联系人类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前提、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共产主义实现的前提条件这四个方面的实际。

李馨宇博士凭借自身优秀的专业素养、认真严谨的学术态度、扎实的理论功底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论坛最后,学院副院长周军教授进行总结,他从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和现实维度高度概括本次报告主要内容,认为李馨宇博士用生动的生活实例论证了基本原理,并指出认识和学习经典著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鼓励同学们将学经典、品经典贯穿到专业学习和日常生活中。

报告现场



联系地址:辽宁省沈阳市黄河北大街253号,邮编:110034,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